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五十四歲映真自題


七十自敍

李處士柳堂七十自敍

昔孔子有言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余今年亦七十矣雖不敢以孔子自居要不能不以孔子為法溯自束髮受書以迄于今中間所經過者無一非與我孔子所言心心相印脈脈相通故自十五而至三十此十五年中或則負笈担簦從師訪友或則舌耕筆耨菽水承歡當此科名時代雖曾屢列前茅亦不過逢場作戲聊慰慈親富貴浮雲功名草芥本屬余生素志此則我自十五而至三十所經過之大略情形也自三十而四十此十年當中喜懼交集長男鐵軍次男培貞雖由此次第而生令我一喜而迴顧高堂椿萱叠謝殊不免抱恨終天尤其甚者滿清末造政治黑暗貪墨橫行友同伐異各立門戶而余則吾行吾素十年來總以作育人材為宗旨蓋冀能於教育方面為國家稍盡棉薄也由四十而至五十均在教育門中春風桃李大都青勝於藍英才輩出差慰樹人之念所可痛者當四八之年拙荊鄒太君去世突生內顧之憂幸弦斷復續不期年繼娶溫氏亦稱內政得人翌年復生三男偉杰樂天知命正在斯時此又為我自四十而至五十所經過之大略情形也自五十而至六十此十載光陰仍大半消磨於教職暇則拈筆作書勗勉鐵兒當以身許國勿以家為念而鐵軍亦孝念逾常隨時來稟勸我停止教職恐我年將花甲太過勞神逼得于五八之年脫離教育關係順遊大江南北昔文中子門羅將相今我就教職前後三十餘年出余門下者文經武緯亦大有人在焉恰恰此年又生一子即余之第四男偉謀也人僉謂我老蚌生珠我則耳聆亦順迨年及六一遠近親朋以及昔年門弟有欲為吾壽者余則概行謝却自忖讀書半世兩袖清風而國事蜩螗民生凋敝有何壽之足云乎哉鄉居以來日長無事迺於六一之年在余本鄉新田面草闢蝸廬數間藉此藏身以蔽風雨無奈家口日增孫枝叠出柴米油鹽家常日用負担日重昔人謂兒女情長英雄氣短誠有然也邇年來屢欲摒擋家務稍息仔肩日與宗族交遊詩歌唱和藉慰生平今也韶光忽忽又屆古稀點鬢霜絲益增遲暮之感雖曰由耋而髦而期頤來日方長歡會尚多但當此從心之年正香山結社之日本以文會友之意極欲趁此良辰略邀二三知己詩酒流連雪泥鴻爪留些記念傅風詩之諷詠激濁揚清斯亦不勝榮幸愉快之至至予生平所作之詩歌文牘本欲編次付梓貢諸當世因時當亂離一時未能全部摉集成帙僅摘錄詩詞若干弁諸卷末餘容俟日後再訂草草勞人不莊之處敬求海內諸君子宥原斧政讀唐人詩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隣吾因之有感矣是為敍

(此文載於民國二十九年出版之柳堂詩鈔篇首,但遺墨無存。鐵軍註)


柳堂詩鈔 遺墨(摘錄)












 


柳堂先生七秩晉一榮壽詩書畫輯(摘錄)





...使余不安而念念難忘者,厥為當日最高領袖委員長蔣公所賜頒之「道重香山」壽堂一幅...以及于院長右老親筆題贈之「嶺表儒宗」壽軸,並附題贈余原鄉老屋「盤龍圍」三個大字,胡長官宗南暨陝西省主席熊斌、梁寒操副部長等所贈壽軸,羅奇學長等所贈百壽圖,均於當日寄回故鄉梅縣,隨大陸淪陷,無法影印榮登。痛惜之餘,殊感愧憾。





 












編後補述

編後補述

海門不盡思親淚,白了人間幾許頭

  先君柳堂公,於民前四十一年三月二十八日,誕生於廣東省梅縣梅西鄉鳳尾約龍頭村本宅。耕讀家風,賦性澹樸,生平以作育菁莪為職志,在梅任教,前後近四十年,春風化雨,教澤被於梓里。教學之餘,雅好吟事,吐屬清新,書法蒼勁。著有柳堂詩鈔一、二集,第一集於民二十九年刋行,書面由先君親筆簽署。第二集於民卅年三月付梓,除詩詞外,附有先君文、牘、序、傳、暨聯語數十,蓋紀念先君七秩晉一誕辰也,惜此編淪於大陸,在臺無存。

  民三十年三月,先君壽誕之日,當時余任陸軍第七十六軍軍長,負責潼關至河南靈陝間,對日河防,歸第一戰區直接指揮(民廿七年春余由陸軍第一師,晉任陸軍第一軍軍長,轉戰豫東南,將日寇土肥原等師團擊潰後,奉委座電令:「死守鄭州,阻日寇西進」,黃河決口,敵不敢深入,鄭防無恙。嗣奉調守潼關,與日寇隔河相峙。並與陸軍第七十六軍軍長陶峙岳,對調服務,原因,係七十六軍參謀長陶進初,為一共產黨份子,另有少數帶兵官,思想不穩,陶峙岳慝於私情,未加整頓,中央寬大,乃有互調之令)。國難方殷,不克馳詣庭闈,兕觴上壽,以博老人歡。僉以克難祝壽方式,一紙徵文,法理人情,事屬可行。惟事過卅八年,迄未壽諸梨棗,有負長官仝仁親友昔年厚意。茲將過去遲遲未印原因,分述如

  民三十年間,中日潼關砲戰正酣,洛陽旋亦吃緊,洛陽為第一戰區,對華北發號司令所在地(司令長官程濳,後為衛立煌、蔣鼎文),亦為中原兵略重鎮,得失關係十分重要,余曾兩次奉命率部援洛均獲無恙,未辱使命。民卅年秋,延安毛共,叛跡日露,本軍奉命密調陝北佈防,歷時七月。當時重慶俄總顧問,曾親來三原本部私訪,質
問:「何以由豫西開來陝北」余答:「本軍在潼洛一帶,對倭寇作戰日久,需要調後方整訓一個時期」,俄諜無如我何(民廿九年,有兩位俄顧問,派住軍部,除偵察我軍情外,顧而不問)。卅一年春,父親病逝,在家含哀守喪數日,生未侍養,歿未及葬,即匆匆墨絰奉調由陝北入川,擬開赴印緬,協仝盟軍作戰,本軍參謀長池中寬等,曾先往印度新德里受訓。余於夏間,率部抵川。劉文輝等,醉心割據,時思弄兵,因而留川鞏固抗日大後方。陪都重慶為戰時神經中樞,奉派由本軍劉超寰之一九六師負責鞏衛。其餘三個師為第二十四師廖昂、暫編五十七師祝夏年(原所屬第八師奉命留西安),及臨時撥歸指揮新五師廖慷,由余親率,控制成渝,及川西瀘敍一帶。將劉文輝所指使某些土匪部隊武裝,予以解除,並將其自稱真命天子之叛逆劉半仙,捕重慶法辦。連年征戍,疲於奔命,兼之先君棄養,消息傳來,晴天霹靂,公私困頓,先君壽喜影印事宜,祇好從緩

  民三十二年冬初,余奉調甘肅河西,任第三集團總司令,歸第八戰區指揮,總部設於武威,為古涼州府治(後移駐酒泉),東自賀蘭西麓,沿綏新公路舊道,經內蒙額濟納旗,迄玉門關西北之馬鬃山、公婆泉,千里邊防,極目黃沙,均由本集團負責防守,阻止日寇自外蒙南侵,確保玉門油礦安全,及河西走廊國際通道。在此期間,幸賴官兵用命,祁連山下,嘉峪關前、邊城萬里、陽關三叠,胡騎迄未敢南下,西線無事。所可憾者,當日西陲,據余實地視察,內憂實重於外患,因此地經軍閥長期割據(馮玉祥楊虎城等),及地方封建勢力多年剝削,與愚民落伍統治之餘,已弄得面目全非,民窮財盡,到處文盲,毒化尤深,正如某公度隴詩云:寂寞經荒縣,蕭條只幾家,小市都無米,居民不解茶,兒童十三四,蔽體無衣遮,……等詩句縮寫情形一樣。疇昔吾人所憧憬之塞上江南,已不復存在。現代精神與物質文明,更付闕如,除甘、涼、肅,各州有中學一至二所,人數不多,圖書與教師奇缺外,其餘各縣,找不到幾個青年學子,有些偏遠縣份,連小學生都看不見,絃歌不綴,更不敢想像了。有許多縣市,及內蒙各盟旗民意代表,由不識字選民充任,毫不為怪。其愚民政策演變結果,使河西經濟文化水準,比之內地各省,至少要落後卅年。使有過千年輝煌歷史(絲路時期),光芒萬丈之敦煌藝術,亦為之蒙羞減色。誰為為之,孰令致之,在此文化較落後地區,已無手民,亦無印刷,影印事從此擱淺。

  三十二年底,中蘇關係瀕於破裂,俄顧問亦全撤離,德軍深入,莫斯科岌岌可危,但蘇聯紅軍(機械化部隊),仍在我新疆之猩猩峽(甘新交界一要隘)、哈密、烏蘇等地,久佔不去,赤色帝國猙獰面目,侵略野心,昭然若揭。當時新疆督辦盛世才,於引狼入室之餘(盛某所訂蘇新協定,喪權辱國,中央並未承認),深自悔悟曾請求中央協助解決,但外交途徑無效。我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卅三年夏余奉派率第二十九集團軍,倉卒入新(遺第三集團軍,奉命交楊虎城舊部趙壽山接任,卅八年投共,任偽青海省主席)。隨後於伊犁烏蘇等地,在冰天雪地,零下四、五十度,人絕地殊,步騎異勢,運輸不便(我由蘭州經迪化至伊寧-即伊犁,汽車需時一月,反之,蘇聯由中亞細亞鐵路至新,不過數天),糧彈兩缺之天山萬里外,與俄寇及其傀儡,苦戰兩年。死傷團長以上將領十餘員,我預七師中將師長李禹祥援伊負傷,伊犁守備區中將指揮官杜德孚、少將參謀長曹日靈,及總部少將處長丘健民,均壯烈成仁。俄寇犯我伊犁,曾日發砲彈萬發,軍民死傷三萬以上。抗日勝利後,新事和平解決但毛共乘八年抗戰疲敝之餘,公開叛國構亂。本人奉命調回內地(原二十九集團軍所屬部隊,交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岳指揮),余初任河西警備總司令,繼改任第五兵團司令官,參加剿赤,轉戰河洛、汴鄭一帶,不幸神州陸沉,余由廣州綏靖公署副主任,轉任海南防衛副總司令兼第二路司令,自海南轉戰來台,解甲餘生,寄居新竹。二十餘年來,一家八口,小孩衣食教育,常感不繼,丁年組甲,兩袖清風因此先君七秩晉一徵文,常受軍事影響,及生活困難所擔擱多年以來,始終未及影印。現兒女均長成,能自立,生活環境,亦漸告改善。歲月無情,余今七十有七,桑榆晚境,能有幾何?烏鳥私情,詎能再事遷延。爰謹將先君過去遺墨,暨祝賀詩文,分別影印保存,俾得垂諸久遠(遺墨係民十五至民卅年,余任營團旅長至軍長期間,先君分別寄來之親筆詩文)。書面並請黃杰學長惠賜題字,書末附刋先君七秩晉一各方祝詞。了我多年心願,使兒孫輩能崇德追遠,以謝交親,並慰先君在天之靈。

  原徵刋詩文...以印據為憑,分別印出,存真亦存敬也。惟使余不安而念念難忘者,厥為當日最高領袖委員長蔣公所賜頒之「道重香山」壽堂一幅,係由侍從室於達先生親自齎來(於老年登八八,現仍矍鑠,寓於台北),以及于院長右老親筆題贈之「嶺表儒宗」壽軸,並附題贈余原鄉老屋「盤龍圍」三個大字,胡長官宗南暨陝西省主席熊斌、梁寒操副部長等所贈壽軸,羅奇學長等所贈百壽圖,均於當日寄回故鄉梅縣,隨大陸淪陷,無法影印榮登。痛惜之餘,殊感愧憾。

  先君子遺留手澤,暨各長官親友袍澤所題祝壽詞,都是名家手筆,勵忠教孝,情文並茂,其中更蘊藏着不少情感道義獎掖在內,直至今日,猶使鐵軍感謝難忘。現大部能保存至今,皆由內子倩華,於大陸淪陷時,帶著六個小孩,流離轉徙中,歷盡艱辛,而珍藏之力,令人感念。影印所費,由現在美六個兒女所奉獻,併此附誌。而今手澤雖存,劬勞莫報,北望中原,河山待復,祖宗廬墓,仍在鐵幕。大陸淪陷,余一家掃地出門,清算最慘,生母鄒太夫於民七年春去世,羽化已逾卅年,那時尚無共產黨,墳地亦被挖毀,猶遭鞭屍之厄,不知與先人何怨何仇(查余自軍校畢業,即隨軍轉戰南北,從未在原鄉做過任何公職對地方無恩怨)?繼母溫太夫年逾六十,一生除侍奉先君,為教育下一代勞力奮鬪外,勤儉持家,和鄰睦族,不與聞家務以外事,民四十年亦被以黑五類鬪爭慘死。偉傑(繼母生,軍校十八期,反共堅決,民卅九隨余在海南島,對共作戰,來台後上校退役)弟媳婦在梅被迫自盡。誰無兄弟,誰無親情,梅山蒼蒼,梅水茫茫,遙望鄉雲,哀哀父母,魂兮何處?年年清明寒食,余與旅台家人,常相對默然,人到傷心,欲哭無淚矣。嗟嗟,曾宗聖之興思,齊皐魚之增慨,杜工部,陸放翁之家國哀愁,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先父、生母、暨繼母大人,如在天有靈,希默佑孩兒不孝,俟大陸重光之日再安頓亡魂,祭奠英靈,並設法覓得余生母骸骨,重安入土,廬墓其間,度此餘年,藉答百十年來,風木悲思,鞠育未報之恩。謹誌此自勵自反,並補過於萬一。幸知我者,愛而教之。


鐵軍謹述 民國六十八年元月於臺北